2013年1月,隨著住建部公布包括北京東城區、河北石家莊、江蘇無錫、浙江溫州等90個城市(區、鎮)通過審核,成為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智慧城市”這一概念,一下成為房地產開發領域,乃至全社會的熱門名詞。
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何將智能化的數據感知、各種信息互換互通、使之形成共享與協同,最后實現有效管理。目前并還沒有完美的實踐成果產生。這不光在中國,即使在歐美等西方國家,也處于研究和論證階段。正源于此,許多人就會產生疑問:“到底怎樣才能實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會帶來哪些產業的變革?”
深圳市貝爾信智能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長春
為此,新浪地產(微博)在近日舉行的一次商業綜合體論壇上,采訪了國內“智慧城市”研究和實踐的先驅之一,深圳市貝爾信智能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鄭長春先生。鄭先生最早在2009年就率先提出了“智慧城市”這一理念,并且帶領其企業不斷探索實踐,從而形成了一套更為實用、有效的理論與方法。
“智慧城市”目前所面臨的主要阻礙即將打破
鄭長春認為,隨著中國過去20年間國家數字城市的建設,事實上已經為“智慧城市”的發展提供很多經驗與實踐。但是,正如許多新興事物剛產生時的那樣,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設還面臨著許多阻礙。首要問題是政出多門。鄭先生戲言,目前對于的智慧城市,就好比看莎士比亞的戲劇——“一百個人心里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其原因,是因為原先的政府采購與實施都由各個相關部門各自完成,由此使得相互之間標準不一,最后無法真正實現協同共享,互聯互通。但是,隨著最近的國家政策的提出,未來統一的標準一定會很快出現,由此阻礙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的最大桎梏將被打破。
智慧城市 中國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上,不論是中國還是歐美西方發達國家,都沒有真正完美的應用成果出現。因此,鄭長春認為中國企業存在著迎頭趕上乃至“彎道超車”的機會。
首先,中國目前的信息化技術與西方發達國家同步。未來隨著智慧城市的深入推進,必將成為信息技術領域的一流大國。目前,中國在信息數據的采集和識別、各類傳感器、無線定位系統、RFID、條碼識別、城市信息的互聯互通等高新技術等方面都有長足發展。許多技術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目前,所要發展是,如何實現信息的協同共享,并將之有效運營。這些也是世界各國都在努力解決的課題。
因此,在這一大背景之下,中國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建筑、電子政務三大子行業以及對于傳統住宅和商用設施應用中智能建筑等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實際商業應用模式正在成型
作為中國智慧城市的先驅者,鄭長春和其帶領的貝爾信,已經將智慧城市的概念解讀,演化成實實在在的商業應用模式。其業務也從當年安防等早期智能化單體運用模式,發展為智能科技產業系統化集成商。
貝爾信將智慧城市明確定義為,用新一代信息和通訊技術,主要是智慧信息通訊技術(簡稱IICT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和模式識別技術、智能感知和自動語義識別及統計技術、大容量智能存儲技術、高倍壓縮傳輸高清格式視頻圖像技、新型計算機圖形技術、多媒體圖像表現技術、3DGIS實景建模和虛擬現實技術、目標識別和自動跟蹤技術,結合已有的網絡信息化技術、有線與無線網絡組網和傳輸技術等,為政府決策辦公和應急指揮提供智能可視管理的基礎信息平臺,并應用于企業和社會團體,服務于民生。
并且,由此為基礎開發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綜合體、智慧產業綜合體、智慧行業應用、智能產品等多種商業化應用模式。目前,貝爾信的智慧城市技術已經在天津和湖南株洲得到運用。
全方位全過程的智能 將房地產開發模式帶來改變
事實上,智慧城市理念將并不局限于城市或者建筑項目的過程管理及使用。由于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其更大影響力將會傳導到的行業的前端。其智能化的數據采集與分析結果,將能更科學地影響到政府土地開發的決策,以及地產開發商項目發展的定位、設計和管理。
諸如城市綜合體,鄭長春提到,貝爾信的智慧城市綜合體理念是旨在打造“全智慧”的城市綜合體,包括全過程智慧及全方位智慧兩大方面。在城市綜合體建成和運維過程中,貝爾信從策劃、規劃、設計、建設、招商、運營、服務,到業態調整和重新組合,將每個涉及的環節都納入智能化范疇,實行全過程的綜合目標管理。此外貝爾信還為綜合體打造各大智能化系統,觸及綜合體發展的方方面面,實現安全防護、節能低耗、低碳綠色、高效便捷、信息化、低成本的一站式服務。
風物長宜放眼量 智慧城市的機遇、風險與挑戰
在國家新型城鎮化政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智能科學等新興信息技術手段,將集約、低碳、生態、智慧等先進理念融合到城鎮化開發和管理當中,從而打造更為“智慧”有效的城市新形態和系統,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資源,實現更加有效的社會發展,正在成為社會各界共識。而類似貝爾信這樣的新型產業公司的出現,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智慧城市的機遇、風險與挑戰并存,而成功只青睞勇于爭先者。